第一課:初入AI領域
不只是認識AI,而是透過AI重新認識我們自己。你會發現,AI不只是幫你加快速度,更是讓你找回方向的那盞燈。
曾經的我:與無力感和平共處的日子
有一段時間,我總覺得人生卡住了。工作再努力也追不上預期,夢想總是在原地打轉。那時候我相信,自己之所以停滯,是因為「時間不夠」、「資源不足」、「腦袋不夠用」。夜深人靜的時候,我問過自己千百次:「是不是我就是沒那麼厲害?」、「是不是我天生就不適合創作與挑戰?」那種拉扯感,逼得我逐漸遠離了曾經熱愛的事物。
AI不只是一個工具,而是我重拾信念的起點
當我開始探索AI的世界時,一開始也只是想讓工作更有效率。但很快地,我發現這不只是效率的提升,更是一場「視角的革命」。像GPT、Midjourney、Whisper這些工具,讓我第一次真正明白:我們之所以停滯,不是因為沒路走,而是沒被提醒——其實這個世界還有別種走法。
AI的出現就像一盞光,照亮了我過去視而不見的選項。我開始理解,自己不需要再獨自苦撐、凡事親力親為,也不必再把「完美」當作唯一標準。那些困住我的不是現實,而是內心那句不斷重複的話:「你必須靠自己撐過去,否則就是失敗。」
AI不是代工,而是思考的夥伴
以前寫一份報告,要花上整晚搜尋資料、翻譯文章、重新組織語意。那份焦慮來自於:「我是不是還漏掉了什麼?」但現在有了AI,我可以放心地把這些機械性工作交出去,把我的時間與思考力,留給真正需要我投入的核心觀點。AI不是幫我做完全部,而是陪我把複雜拆解,把模糊變清楚。
真正的難題,不是怎麼做,而是為什麼做
當瑣事不再占據我的腦袋,我開始問自己一些更深的問題:「我做這件事的初衷是什麼?」、「如果不為了交差,那我希望這作品能成為什麼?」這些問題,AI回答不了,卻逼我更誠實地面對自我。當我們不再被『怎麼做』的焦慮塞滿時,才有空間問出『為什麼做』的本質。
與AI對話的過程,其實是在聽見自己的聲音
很多時候我在Prompt裡輸入問題,其實是對自己發問。AI給的不是答案,而是一個反射我內心輪廓的鏡子。它讓我看見我思考的盲點,也讓我看清楚,自己真正想解決的焦慮,並不來自「答案不夠快」,而是「內心一直沒被理解」。AI雖然不是人,但它引導我,慢慢學會怎麼成為一個更懂自己的人。
AI,他會帶著我們走向一個新的起點
從前的我,總以為自由是努力後的結果;現在的我知道,自由是選擇用什麼角度看世界。AI讓我從過度燃燒中抽身,讓我重新定義什麼叫做「做得好」。真正的強大,不是凡事親力親為,而是懂得善用夥伴、系統與工具,把自己留在對的位置上。如今的我,終於可以輕鬆地說出那句話:
「我做得到,我願意嘗試。」